一块1782年的禁伐碑,一片1.1万公顷的绿地。历史和现实,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绿色林海之中对接。整个天宝岩,一共有4块这样的禁伐碑,成就了今天保护区的满眼滴翠。

一块块禁伐碑,尤如遍布保护区的一个个惊叹号。而今,禁伐碑已不再发挥它的保护功能,但它的精神却感化着一代代人。

2017年,一场以国家层面部署的绿盾专项行动在保护区范围内展开。借助绿盾专项行动,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刮骨疗毒”“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勇气,向“毒瘤”开刀,向生态修复进军,向绿色发展要效益。


专项行动,啃下23块“硬骨头”

漫步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宛如置身山水画中——青山环绕,小鸟依依,清澈的河水穿过村庄,流向远方。

曾经,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是另一幅模样:采挖植物、钓鱼狩猎、捞砂采矿、毁坏林木、违章搭建、无证养殖、私建拦河坝等,一颗颗“毒瘤”让美丽的天宝岩成了保护区工作人员及附近村民心中的痛。

▲保护区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内保存着一百多公顷的猴头杜鹃,为全国罕见。

向“毒瘤”开刀,还水清山绿。严厉打击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牢固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开始,国家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连续5年联合下发绿盾专项行动,并将绿盾专项行动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

“结合绿盾专项行动,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人员进行大排查,并联合环保、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联动执法。”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达铭说。

查处采石场1个,关停水电站1座,拆除养猪场2处,取缔采砂点2个及其他违章搭建等,共计23个点“止步”,辖区内的山山水水接受拉网式“体检”,保护区在悄然改变。

谈及永安市西洋大溪水电站退出销号的经历,福建省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西洋管理所所长蔡昌棠深有感触。他说,电站三处取水坝均位于保护区的实验区,部分引水渠和引水隧道位于缓冲区,属于保护区内必须退出拆除范畴。然而,该电站属村集体所有,村民可以从电站中得到电费补助,若拆除,村民意见大。后来,经过多方沟通,做通村民工作,采用生态补偿的方式得以解决,村民用电全部列入国家农网改造项目。

西洋大溪水电站退出销号得到村民的支持,这在绿盾专项行动中并非个例。如今,被叫停的各个业主思想上,已经从不敢破坏自然保护区向不能、不想破坏自然保护区转变。


生态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哪里青山挂白,哪里河水不清,我们就把生态修复的指挥棒舞向哪里。”陈达铭说,2017年以来排查出来的问题都已经得到解决,现在关键是要做好保护区内的生态修复工作。

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煤矿岩坑井矿区有部分位于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导致保护区存在青山挂白现象。

▲保护区林海

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2015年12月,岩坑井矿区以福建省第一批去产能项目实行关停,查封矿井、停电和运煤道路封堵、人员全部退场。

“矿山闭矿,生态恢复尚未治理到位。”2018年8月30日,国家“绿盾2018”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巡查组对岩坑井现场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

有问题,就得改。拆除残留工棚、清理遗留矸石和覆土工作,补充植树种草,落实植被恢复等措施开始实施,截至2019年5月,历时180天,投入生态修复资金66万元,岩坑井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竣工验收,办理了生态环保问题整改销号手续。

铁腕执法,责令生态修复。绿盾专项行动开展以来,管理局联合各相关部门依法对保护区内3个破坏保护区自然生态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追责,处罚4人,拆除建筑面积0.2468万平方米,并责令限期进行生态修复。

以实事求是的做法落实绿盾专项行动。永安市上坪乡庆云洞水电站引水渠需落实生态下泄流量在线监控设施,天宝岩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完成生态下泄流量设施升级改造及下泄流量在线装置安装,接入省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在线监控平台,并纳入永安市河长制工作制度,确保电站常态化放水。该做法得到国家绿盾“2020”监督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生态修复的同时,更要保证已整改问题不回潮、不反弹。2020年11月5日,管理局发现上坪村西溪自然村有一处正在搭建的违规设施后,马上函告市生态环境局,11月6日,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人员给予制止,第一时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开,万壑鸟鸣。得益于生态修复的天宝岩自然保护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绿色发展,绿水青山流金淌银

物华天宝是大自然的馈赠。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小区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96.8%,拥有已定名的维管束植物1512种,陆生脊椎动物462种,淡水鱼68种,昆虫1154种,大型真菌300余种。

▲保护区里的小可爱——食蟹獴

▲保护区里的小可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

保护区里的小可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

这里还是闽江重要水源涵养林区,有面积186.7公顷的全国第一长苞铁杉林;有面积106.7公顷的全国罕见猴头杜鹃林;有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泥炭藓沼泽;还有着众多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神奇自然景观。

注重生态,舍得投入,自加压力,就是为了这片绿色的家园。作为“国字号”自然保护区,随着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以及连续四年开展的绿盾专项行动展开,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2016年以来,天宝岩保护区与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首次开展合作,进行泥炭藓调查,并配合国际竹藤中心开展“毛竹林扩展模式及其调控技术研究”,启动“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项目”,启动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天宝岩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并且在科普宣传等方面作出积极的示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保护区先后被授予“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福建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基地”等,还成为我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生态与发展并重。如今,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唱响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变奏曲……